啃书文学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章宋元明清理学(第7页)

朱熹以“穷理”为格物旨归,王守仁以“正心”为格物旨归,王艮则以“修身立本”为格物旨归。何为“格物”,王艮解释说:“格,为格式之格,即。矩之谓。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絜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又说:“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格。度也。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而未治者否矣。此格物也,物格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故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的工夫。其身正天下归之,正己而物正也。”这就是王艮“格物致知”的内涵。通俗地讲,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从修养自身开始。抓住了修身也就是抓住了根本。由于泰州地属淮南,王艮的“格物”思想又有其自身特定的内涵,故被黄宗羲称之为“淮南格物”。

明哲保身论

王艮说:“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他还说:“吾身保才能保家保国保天下,知保身就能爱身如宝,能爱身就能爱人不能恶人。”明哲保身是讲爱人爱己的道理,爱人爱己就是人们恻隐之心的发源,也是人人都是有天理天生的良知良德的意思。王艮认为这种知觉本能,圣人是与“我“相同的,因此人人不要依赖等待,要发挥自己本身的自觉性或主动性,积极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

何心隐(77),明代泰州学派重要思想家。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其著作只留下《爨桐集》卷。

何心隐0岁时,在江西省考试中获第一名,因为跟随王艮的弟子颜钧学习,竟然放弃了科举,认为大学之道必先齐家,便在家乡办起“聚和堂”,进行社会改革的实验,“身理一族之政,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行之有成”。他在族中开办学校,本姓和外姓子弟都可入学。他由于反对官吏征收杂税,被捕入狱,充军贵州,经友人帮助才出狱。后北上京师,他与张居正意见不合。因参与弹劾严嵩的政治活动,不得不改换姓名,逃到南方,自此“踪迹不常,所游半天下”。后来又到湖北孝感讲学,因反对张居正毁书院禁讲学,又遭到通缉。万历七年(7)被捕,被巡抚王之垣杖死于狱中,终年岁。关于何心隐之死,到底是被张居正授意所杀,还是王之垣诸人为向张氏献媚而杀之,是一场争了很久的笔墨官司。

“泛亲论”的平等思想

何心隐从王艮的“天地万物一体”出发,认为天下人“凡有血气之莫不亲莫不尊”,认为人不仅仅表现为君臣之尊,而是尊一切可尊,人应该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同样,士农工商也无贵贱等级之分,亦皆可以成为圣贤。而且他还指出,农工商士要成为社会主人,“不凭人之议论,不凭人之求”,“必实超之而实为之”,要自己去争取。这一思想,反映了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工商要求得到发展和提高社会地位保护其权益的愿望,闪烁着早期启蒙思想的曙光。

“寡欲”和“育欲”

何心隐由“安身立本”“人之自然本性”出发,针对理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提出“寡欲”,并创造了“育欲”这一新命题。他指出,声色臭味安逸之欲,是人性之自然,应该“尽天之性”而“有所发”,但亦应适中有所节制,这就是“寡欲”。他强调,无论君主圣贤也都应“寡欲”,要“与百姓同欲”,由此形成“老安少怀”的和谐局面,就是“育欲”的结果。他认为,孔子提倡的明明德修齐治平等,均是“育欲”,即“与百姓同欲”。

“交之尽”,“道之至”

何心隐认为朋友是社会关系里最重要的一环,所谓“交尽于友”。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如昆弟夫妇父子君臣,都只是“八口之天地”“百姓之天地”,没有能跳出一般的狭小的樊篱。只有朋友之交,才是交之尽,才是社会关系的极致。跟朋友关系联系着的是师弟关系。何心隐说:“师非道也,道非师不转。师非学也,学非师不约。不转不约则不交。不交亦天地也,不往不来之天地也,革也。师也,至善也。非道而尽道,道之至也;非学而尽学,学之至也。可以相交而友,不落于友也;可以相友而师,不落于师也!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惟大为泰也。师其至乎!”认为朋友是交之尽,又认为师是“道之至”“学之至”。从社会关系的横的联系看,交尽于友;从社会关系的纵的统摄看,师是“道之至”,“学之至”。朋友的关系与师弟的关系是超越在一切之上的关系。

李贽(70),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后为避穆宗讳,易名贽。号卓吾笃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著有《焚书》《续焚书》《李氏文集》等。

李贽自幼熟读诗书,但不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养成了“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的性格。李贽在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一时轰动乡里。青年时期,他考中举人,但因他性格傲慢,耻于官场暗流,所以官职一直很小,生活清贫。岁时,才得到一个正四品实职云南姚安知府。姚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到任后迅速摸清民情,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对民族人士以礼待之,竭以至诚。三年任期中,当地被治理得很好,这令云南巡按御史刘维刮目相看,准备向朝廷举荐他。李贽听后反而躲进滇西鸡足山里,并且要刘维替他交了辞职信,才肯从山里出来。

辞了官的李贽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开学授馆,而且他还招收女弟子,这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导致耿家人也分成两派。耿定理去世后,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他把妻女送回原籍,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后来在麻城龙湖芝佛院落发,同友人周友山等知己在青灯古佛下讲学论道。

李贽7岁时回到龙湖,打算终老在此。但耿定向开始向他发难,以一个李贽做梦都想不到的罪名“僧尼宣淫”命人搜捕他,他只好四处躲藏。这时正值好友马经伦被贬后来访,李贽便寄寓在马家,继续从事《续藏书》的著述。但是锦衣卫还是找到了他,他从房中出来对锦衣卫大声道:“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锦衣卫目瞪口呆,只好按吩咐把他抬进监狱。在监狱里,他夺过狱卒为他理发的剃头刀,直刺自己的咽喉。狱卒问他:“痛否?”他以指蘸血写道:“不痛。”狱卒又问:“你为什么自杀呢?”他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一位智者就这样离开了。

在思想方面,李贽继承和发展了王艮何心隐的思想学说。主要著作有《李氏藏书》六十八卷,《李氏焚书》六卷,《初潭集》三十卷,《易因》二卷,《王龙溪先生文录钞》九卷等。

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是王守仁“良知”说的发展,王守仁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他所说的良知只限关于善恶的判断,李贽的“童心”不受这个限制,认为凡人生来就有的能动性,都在“童心”的范围之内。照他所说,人只有根据“童心”说话,所说的话才是真话;根据他的“童心”办事,所办的事才是真事;根据“童心”而生活的人,这个人才是真人。

有关认识论的“生知”说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认为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圣”。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一些“异端”思想

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礼教,抨击道学,认为儒学经典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史官臣子对当时政事的赞美之语,并非“万世之至论”。他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不掩饰道德的功利实质。李贽也反对轻视妇女的封建传统。他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等。

东林学派,亦称“东林党人”,是明代末年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以讲学与议政相结合的著名学术流派。因该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在地处江苏无锡城东隅弓河畔的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和读书,故得名。

东林学派形成背景

明代末年,在阉党把持下的朝政日益腐败,从上层官吏到下层百姓都表示了严重的不满。于是,一部分在朝官吏和在野的知识分子挺身而出,他们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万历二十二年,敢于直谏的吏部郎中顾宪成因抨击朝政而与明神宗朱翊钧的意见相忤,被革职,回到家乡江苏无锡。但他并没有消极隐居归逸山林,而是与弟弟顾允成重修东林书院,聚众讲学,把读书讲学与关心国事紧密相联,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学术宗旨。他们的讲学读书活动,得到一些对现实不满的地主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拥护,也得到一些正直官员如赵南星等人的支持,许多不同学派的人士也“闻风响附”,东林书院随即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中心。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东林学派,于是逐渐扩大成为一个政治派别,被当权者斥之为“东林党”。

东林学派的思想特征

东林学派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以能否治世“有用”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切思想学说的标准和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脱离实际言而无物的传统经院的不良学风。

在知行观上,他们倡导经过“学”和“虑”而达到“良知良能”,并针对当时王学末流的“空言之弊”,竭力反对空谈心性,倡导“贵实行”。

东林学派反对封建独裁专制,极力抨击和反对大宦官大官僚的专权乱政,提出了具有民主思想色彩的口号。

东林学派的学风

东林学派十分重视学术研究的方法,提倡讲习结合,常常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探讨学习心得,“或细绎往古,或参酌来今,或研究典故,或询访人物”,将学术交流与社会现实政治结合在一起。他们的联欢会还伴有一定的仪式,据《东林书院志》所载,会约仪式共有十一条之多。这种讲习结合和相互印证的学术研究方式,一时相传,学者云集,成为吴中地区自古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一大盛事,也为后来的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等清初学者所仿效,并发展成为言必证实言必切理重实践重实证的一代学术新风。

蕺山学派,是指明代末年由著名儒家学者刘宗周创立的一个学派,因刘宗周长期讲学于家乡浙江山阴(今绍兴)城北蕺山,学者习称其为蕺山先生,故得名。蕺山学派的影响很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

刘宗周(78),明代哲学家。初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后人称其为蕺山先生,“蕺山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以古奥难解著称。

刘宗周师从湖州德清学者许孚远,万历二十九年(0)中进士,万历三十二年(0年)封行人。刘宗周任官不到一年,就以侍亲为由,告辞还乡。不久,外祖父祖父相继去世,他承重守制,于居丧之暇,在大善寺僧舍开讲学维持生计。他闲居七年,贫病交加,敝衾破缶,衣食不继,往往靠借贷度日。但他从不去公庭,即使官吏慕名造访,他也拒而不见。后来虽又步入仕途,但依旧是刚正不阿,步履维艰。

顺治二年(年),多铎率清军攻陷杭州,刘宗周正在进餐,闻讯推食恸哭,决定绝食殉国。其门人王毓蓍投水自尽,他说:“吾讲学十五年,仅得此人。”门生劝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他回答道:“吾固知图事贤于捐生,顾余老矣,力不能胜。”遂绝食二十日而卒,享年8。

刘宗周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创建证人书院。他一生著述宏富,收为《刘子全书》四十卷《刘子全书遗编》二十四卷。

理气论和道器论

在学术思想方面,刘宗周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论,形成了独有的“离气无理”的理气论和“道不离器”的道器论。他以“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以为地,人物得之以为人物”。他认为“气”又是产生精神“理”的根据,并进而指出,尽管理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的精神作用,但也不能误解为“理能生气”。这就是“离气无理”。

清光  我的数码黑王后  团宠妹妹又轰动全世界了  镇世战神  论法的精神  这个掌门太靠谱  仙气凌人  大蜀捉妖人  夭寿!霸总他从书中来  星路与你  重生女配很妖娆  柯南之我是真酒  暖婚100天阮诗诗喻以默  无限可能:我的灵根能进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从那兔开始,震惊世界!  永夜妖王  开局获得系统和尘歌壶  星际反派大佬娘亲养崽日常  吞噬大荒:开局妖孽体质  

热门小说推荐
柳眉浮笑颜

柳眉浮笑颜

洛洛性命难保被送往异世,没有想到她竟然悲催的被抬往秦王府冲喜。据说秦王身中剧毒,命不久矣。为了保命,她竭尽全力帮秦王解毒,谁知这一发不可收拾了。王爷,您这是作甚?本王余毒未清!某王爷说着解开了她的衣服,开始嗯!解毒!次日,某女为了躲避夜夜要解毒的某王,爬到树上睡觉,谁知夜半醒来身边竟然又是某王。王爷,您这又是作甚?本王夜半毒发,需要解毒!泥煤的,这厮日日解毒,夜夜解毒...

重生蛮荒:少主的锦鲤小团宠

重生蛮荒:少主的锦鲤小团宠

她,元雨,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一脚摔下山底,落到蛮荒时代。他,戎烛,被灭了族的少主,要救回被俘的兄弟,重建部落。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元雨,吃着刚种出来的瓜蔬,感慨的说,我还是喜欢城市!化身妻奴的戎烛斩钉截铁的说,好,都听你的,那就建城可是,城是什么?城就是其他部族攻不破的堡垒。他们的家。...

主神在校园

主神在校园

神之为神,不是因为他可以长生不老,也不是因为他可以玩弄一些神迹。神之为神,那是因为他始终知道他是谁,他始终成为他所是。待他明白这些时,才算真正成了一位神。从此,他不被世人的舆论所左右,他也不会再掉入世人的种种闹剧当中本站为书迷更新主神在校园最新章节,查看双喜牌老烟所撰科幻小说主神在校园的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一胎二宝:夜少宠妻无下限

一胎二宝:夜少宠妻无下限

七年的痴心,换来的不过是一场无情的大火!七年后他再次见她,已是另一番景象。见他来了,她呵呵一笑,夜总,你瞧瞧,人家要把我塑造成一个恶毒女人呢。...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