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对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单纯依赖外购来满足部队装备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也不符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为了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决定以T-54A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为此,中国要求苏联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
1957~1958年,617厂主要进行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工艺技术文件;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开下了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也是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1959年底,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家命名为WZ120)。59式坦克的问世,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中国的坦克工业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1)59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59式坦克的车体为轧制装甲钢焊接结构,具有一定的倾角,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约100毫米,车体侧装甲厚80毫米。驾驶舱在车体左前侧,战斗舱位于驾驶员座椅后方的坦克中部位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车体尾部,发动机横置,用隔板与战斗舱隔开。驾驶员有1个向上抬起并向左旋转开启的舱盖,舱前有2个潜望镜,其中的1个可换成红外潜望镜。
59式坦克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炮塔为铸造结构,其外形为半蛋壳形,前装甲厚约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在炮塔内左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侧。车长有1个可以360度回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TPK-1瞄准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上有4个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MK-4型潜望镜。
但59式坦克的外观与T-54A还是有所区别的,如59式坦克取消了T-54A的红外夜视装置,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受自身工业技术水平所限而不得已采取的决定。
59式坦克的主炮为1门100毫米线膛坦克炮,在身管前端装有抽烟装置。该炮可发射钨芯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34发。作战时,该炮发射穿甲弹的商射距离为1070米(钨芯穿甲弹初速为143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发射甲破甲弹的直射距离为1000米,火炮俯仰角为-5~+18度,最大射速为每分钟7发。火炮装有液压式单向(高低向)稳定器,借助瞄准镜分划测距,炮长通过瞄准镜和火炮控制系统的操纵台完成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发;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由驾驶员操纵的7.62毫米航向机枪,备弹3000发。
59式坦克的发动机为12缸V型69度夹角4冲程强制水冷直喷式1215OL柴油机,额定功率520马力,额定转速2000转/分。该发动机有空气起动和电起动两种起动方式,并备有冬季起动的加温系统。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为机械式,采用直齿轮式传动箱、摩擦式离合器和固定轴式变速箱,变速箱两侧各有一个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带式制动器和单对直齿轮式侧减速器。
59式坦克的履带为单销式金属履带;行动部分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在车体每侧各有5个双轮缘大直径负重轮、1个诱导轮和1个主动轮;在第1、5负重轮处装有叶片式液力减振器等。
59式坦克的通信设备为A-220型或A-220A型调频电台,前者的频率范围为20~22.375兆赫,后者为20~27.175兆赫,最大通信距离16千米。59式坦克还配有半自动灭火系统和手提式灭火瓶,在坦克的尾部还有两具烟幕筒,但一般只在临战状态才安装。
59式坦克主要战技术性能指标:全重36吨,乘员4人,车全长9米(炮向前),车宽3.27米,车高2.4米(至炮塔顶),车底距地高0.42米,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时,平均公路速度30~33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最大爬坡度为30度,最大侧倾坡度为30度,越壕宽2.7米,越垂直墙高0.8米,涉水深1.4米,潜水深5.5米,主用武器为1门100毫米线膛炮。
1960~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已生产出的59式坦克性能进行全面考核,先后在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炎热地区试车,累计行驶9000多千米,主要考核其产品质量检验、战术技术性能、使用寿命、适应性及可靠性。设计人员对59式坦克进行部件、零件的设计及计算,以掌握原设计意图,积累数据。同时,为全面测试坦克性能,筹建了中国第一批坦克试验台架。通过试验和部队实际使用情况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战技术性能良好,机件工作可靠,适应性强,维修保养简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
(2)59-ⅡA坦克,在59-I和59-ⅡA基础上改进而成。安装了带轻型热护套的105毫米火炮和双向自动装填简易火控系统,车身挂装复合装甲。其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及使用性能较59式坦克都有明显提高。
与同时代的战后第一代坦克如美国M48、日本61式、英国百人队长等坦克比较,59式坦克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比如英国百人队长式坦克体大身沉,战斗全重达50吨左右,但这却导致机动性能大为降低,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4.6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仅102千米,远远落后于59式;在装甲防护上,百人队长式也弱于59式,其车体首上甲板厚度为76毫米(但百人队长MKl3型坦克增大为118毫米);在火力上,百人队长MK5/MK7等都装备1门83.4毫米线膛炮,打击能力明显弱于59式的100毫米炮。直到百人队长MK5/2和MK7/2换装了L7型105毫米线膛炮后,百人队长的火力才超过了59式。
美国的M48在三大指标上比59式也不占优。比如其最大公路速度为41.8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仅113千米;主炮为1门90毫米坦克炮;装甲最厚处为120毫米等。日本61式坦克是美国M47/M48坦克的仿制品,性能与美制M48相近,所以三大性能也弱于59式。但是,西方国家的火控系统要比59式先进些,而且火炮大都采用双向(高低向和水平向),射击精度要比59式高些。再加上59式最初没有夜视装置,夜间作战能力也要弱于M48、百人队长等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人民装甲兵的骨干装备。据外刊报道,从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国总共生产了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1万多辆,其中约有6000辆装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迄今为止,这些坦克的绝大部分仍在解放军装甲兵装备序列里。
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主战坦克――69式
在59式成功生产并装备部队后,为保持这种先进水平并逐步实现由产品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1960年后,军委装甲兵和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为此,五机部专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新型坦克的技术预研工作,如激光测距仪和双向稳定器等。1963年装甲兵研究院开始进行新型坦克的方案论证,并于次年正式提出了新型坦克的战技术指标论证方案。1965年,五机部正式确定了新型坦克战技性能及总体设计方案,并向有关科研单位(60研究所、617厂设计所、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达了研制任务,同时将产品代号命名为“WZ一121”。1966年,617厂试制出了第一台样车。1968年,试制出第二辆样车。同年,617厂还改装出l辆“68G”试验车。利研人员用这两辆样车与试验车一起做了部分项目试验。
但是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首先是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使中国刚刚起步的坦克工业失去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对于重工业尚未成熟的中国来说造成了很大影响,也是制约中国主战坦克在长达20年时间内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其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军工企业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导致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第三是研制单位的科研技术人员长期只偏重于整车和车型的研究,对基础设计、试验台的设计和建设,以及设计基本参数的研究抓得不紧,结果也影响了新型坦克的研制进度。
1969年,617厂对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一辆苏制T-62中型坦克进行了测绘,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结合1966年试制出的第一台样车,对新车进行了11个项目的改进,1970年又试制出了3辆新样车。经过试验,整车战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同年,根据领导机关的行政命令,在“121坦克”尚未设计定型时,急于投产100台。但由于当时的设计、工艺、装配中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协作件也未过关,结果无一台总装成功。1971年,五机部决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暂时下马,基本成熟而质量不稳定的部件抓紧攻关。于是,工厂科研人员又继续进行攻关研制,对新车战技术指标作了重新调整。经上级对方案和战技术指标重新审查和批准后,617厂试制出定型样车,并由装甲兵组织进行了定型试验。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坦克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坦克,于1974年3月26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69式中型坦克”,简称69式坦克。
与59式中型坦克相比,69式中型坦克主要有以下儿点变化:
1.战斗全重增大为36.5吨。
2.增大了发动机功率,改进了冷却和供油燃烧系统69式坦克采用了12150L-7型12缸V型水冷柴油机,该发动机干重930千克,长1.583米、宽0.896米、高0.91米,额定功率580马力,额定转速为2000转/分,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克/千瓦/小时。这种性能较好的发动机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69式坦克的机动性能。
69式坦克的传动和操纵装置结构与59式中型坦克的不同之处是传动箱主、被动连接齿轮颈部增加了一道密封环槽,改善了密封,减少了漏油;中间齿轮的齿数由33个齿改为32个齿,这样使齿根增厚,轮齿抗弯曲的强度增大,提高了齿轮的寿命;行星转向机改进了密封装置,加了1个毡垫和1个挡油盘及相应的回油孔道。此外,还有少数部件做了改进。69式坦克的行走机构与59式坦克基本相同,只是对某些部件稍加改进,如主动轮的安装采用一对锥形套定心;主动轮花键采取高频淬火,以提高轮毂花键齿的寿命等。
3.装了新设计的100毫米滑膛炮,火炮全质量为1970千克。炮身全长5.705米,身管长5.45米,身管中段偏前处装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69式坦克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最有发展前途的弹种。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线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发射的炮弹旋转速度太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69式坦克100毫米滑膛炮使用穿甲弹时直射距离为1736米,最大射程1847米。除配有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外,69式坦克主炮还配有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44发(其中包括13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3发破甲弹和18发榴弹)。炮弹布置为两个弹架油箱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装弹12发,战斗室左侧装甲板上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上固定4发,炮塔右壁上固定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但要说明的一点是,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因此部队并不喜欢这种坦克炮。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
4.69式坦克火控系统和观瞄装置比59式坦克先进,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双向稳定器。其中安装在火炮防盾上的激光测距仪大大提高了测距精度,使测距误差从59式坦克的50米减小到10米以内;火炮的双向稳定器中,高低向采用液压式控制和驱动,水平向采用电力机械式控制和驱动。69式坦克的观瞄装置为69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瞄准镜、70式炮长夜间主动红外瞄准镜和69式车长主动红外昼夜观察镜。由于炮长和车长的夜视装置为主动红外式,因此,炮塔上装有炮长红外大灯和车长红外灯。这些火控设备和夜视夜瞄装置,提高了69式坦克的首发命中率和夜战能力。
5.69式坦克的车体底板碗形底两侧和侧装甲板对接处由59式坦克的缓慢弯曲改为7度角外倾斜弯折,使平衡肘支架由7种减少为4种,简化了制造工艺;在驾驶员的右侧增加了柴油分配开关、手摇柴油泵、排气开关和透明的柴油油量显示器(59式坦克的这些装置都放在车长座位下方);为方便装填手装填炮弹,69式坦克的战斗舱底改为旋转底板;为了配合双向稳定器和方向机的安装,将炮塔座圈尺寸进行了调整,齿宽增加了2毫米,相应地将8块座圈护板的宽度尺寸也增加了2毫米。
69式坦克的战技术性能指标:全重36.5吨,乘员4人,车全长9.125米(炮向前),车宽3.27米(不带裙板),车高2.4米(至炮塔顶),发动机功率580马力,主用武器为1门100毫米滑膛坦克炮,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62毫米航向机枪,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时,平均公路速度32~35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最大爬坡度为32度,最大侧倾坡度为30度,越壕宽2.7米,过垂直墙高O.8米,涉水深1.4米。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护、机动性能上比59式坦克都有较大提高,各项技术指标与前苏联的T-55式相当,明显优于日本的61式。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造成研制时间过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因此,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没有大量生产。但69式的研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坦克设计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吸引西方先进技术研制的79型主战坦克。该型坦克安装了带热护套的105毫米坦克炮和简易火控系统,在性能上达到了国外战后第二代坦克的水准。
令人惋惜的122中型坦克
60年代后,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推出了战后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优越性能于一身,称为主战坦克。各国开始在其身上大量应用新型大口径火炮、被动微光夜视装置、新型火控系统、大功率发动机、新型装甲、焊接技术炮塔、新型灭火系统以及集体三防系统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战后坦克技术发生了一次飞跃。相比之下,中国的59式和69式中型坦克在综合性能上还处于战后第一代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步拉大。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坦克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在“121坦克”还没有定型的情况下,又于1970年3月提出“122坦克”研制计划,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想影响,没有按科学规律办事,在技术水平不具备的条件下,对“122坦克”提出了过高的战技术性能要求。如要求122坦克要装新型120毫米大口径滑膛炮和4枚反坦克导弹,能对付已有的和近期可能出现的任何中、重型坦克;能发射带可燃药筒的多种弹药;采用先进的夜视、夜瞄装置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坦克的战斗全重要轻;动力装置功率要大、尺寸要小、油耗要低,并能使用多种燃料;改进装甲材料、提高抗弹性能;解决对原子、化学武器的集体防护、具有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良好作战能力;提高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减少保养工作量,延长保养周期等。特别是对122坦克提出了液力传动、液压操纵和液压空气悬挂的技术要求(简称“三液”,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2A)。
从中国当时所具有的坦克研制能力看,这些技术要求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虽经广大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连续奋战,但一直未能成功,只好退到机械传动、机械操纵和机械悬挂(简称“三机”,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2B),即使用机械代替液压。但是这样试装出的“122坦克”也未实现预期要求,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只好在1974年取消该研制项目,改作部件研制。
122坦克的下马虽然令人惋惜,但是该型坦克的研制为中国后续坦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三液”样车、“三机”样车后,‘有关单位在部件研制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中型坦克试验车,为以后中国第三代坦克的研制和老式坦克的改进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基础工作。
通天大帝 万古金城 山海谜踪 荒岛求生:开局签到史诗武器 推理笔记Ⅴ 最终游戏 天眼珠 翻窗作案:隐婚总裁放肆宠 重回九零之团宠娇女有点甜 周二快乐[校园] 就算是作者也不能ooc 修仙路上遍地坑 巨兽吞噬进化 道君的梦中情狐 穿越万界至尊 天命 茫茫江湖路难行 工地诡事录 缩水后我扳弯了死对头[修真] 我在古代带货药妆 [快穿]这个炮灰我罩了
某天,陈正谦突然发现,自己能把游戏仓库里面的东西,拿到现实中来—每晚两更,无绿帽不虐主欢乐向,欢迎收藏...
我就是个屌丝,可却被村里的女人盯上了...
主人公叫赵峰赵雪的小说叫做羽阳城,它的作者是快餐店写的一本玄幻科幻小说,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他意志坚韧,不甘平庸,却资质平平,出自卑微的支族。一次意外,他融合一只太古神灵的眼睛,从此鲤鱼跃龙门,如彗星般崛起,踏上传奇修行之路。从渺小蝼蚁的世界底层,步步生莲,踏入这个宗门林立天才如云远古万族神话争锋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骑个电动车也穿越,关娇娇觉得自己绝对是踩了狗屎,才有了这么一个狗屎运。这个狗屎运的后续就是,还多了一个免费的又聋又哑的相公。只是她突然觉得这个相公不简单因为她发现这男人不但能说话,还能听见!于是怒了王爷您是不是要解释一下?女人,本王何时说过本王不会说话?不能听见?某王爷挑眉。某个小女人愣了愣,细想好像是这样吧可是为什么她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待她反应过来的时候,某王爷早就将她拆之入...
...
忆昔大唐贞观世,小邑犹藏万家室。平乱世,抵外敌征突厥,定高昌凌烟阁内二十四,贞观盛世美名扬。历史虽好,仍有遗憾,书笔刻画,圆心中唐时梦!书友群106118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