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前面我们曾经谈到,元朝作为“商业帝国”,曾经大量使用白银,白银不足的时候就使用盐引作为金融证券来补充。从那时起,白银就在古代中国经济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国家财政的层面上。忽必烈为了笼络各个汗国,每年正月会在元大都举行朝贺仪式,来参加的黄金家族的汗王或代理人都能获得忽必烈的“定额赏赐”。白银成为联系蒙古各汗国的纽带,成为元朝控制其他政权的经济工具。
到了明朝中期,朝廷的著名首辅张居正在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了一条鞭法,把过去的税收进行简化,合并征收白银,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从此之后一直延续到清朝,白银成为缴纳税赋的货币,而铜钱则是老百姓日常使用的小额货币,大宗买卖也要用白银。
但是古代中国并未开采出多少银矿,明清时期国家经济运转所需的白银基本上要靠进口。白银的主要来源地,一个是日本,另一个是美洲大陆。当大量的白银涌入清朝时,经过复杂的经济过程,国家财政会积累很多的白银;当白银流入中断甚至白银外流时,国家财政就会遇到大麻烦,民众没有白银缴纳赋税,国家银库也会日益缩水。
比如康乾盛世时期,是一段白银涌入的美好岁月。根据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朝廷的收入包括地丁银近3300万两、盐课570多万两、关税540万两等,合计4800多万两;朝廷的支出包括兵饷1700万两、王公和官员的俸银94万两等,合计3400多万两。收入减去支出,仅这一年朝廷就有1000多万两的盈余。
乾隆后期的大学士阿桂曾经有一篇《论增兵筹饷疏》,里面清楚地记录,康熙帝的最后一年,国家部库有800余万两白银。到了雍正帝年间,逐渐积累到6000余万两,但是由于西北用兵,支出了大半。到了乾隆初年,只剩下2400万两,此后又不断积累,在没有增加赋税(这个说法我们姑且存疑吧)的情况下,国库却越来越充实,部库里积累了7000多万两白银。
乾隆皇帝能够游山玩水,到处题字,真得感谢当时大量涌入中国的白银,给清朝带来了可观的财政盈余。
从文明融合的角度看,继武力统合了不同文明区域后,清朝能够以充沛的白银作为财政基础,实现了全国经济“一盘棋”,通过税收获得白银形式的赋税,特别是有效获取来自富庶的江南地区的税收,再通过财政学中所说的转移支付手段,给广袤的藩部地区——蒙古草原、青藏高原、回疆输送白银,从而达到从经济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
在国家财政盈余不断的时候,清朝从经济上对广大疆域进行了有效整合,从文明融合的力度和广度看,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前辈——元朝。
可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白银可以让清朝飞上天空,也可以让清朝跌落地面。
在1775年左右的时候,流入中国的白银出现了逆转。那时,也许由于银矿枯竭,也许由于时局动荡,来自日本、越南、缅甸、朝鲜等地的白银供应全部都停止了。当时清朝处于乾隆统治的后期,国家的白银输入基本上要依靠美洲白银的供给。“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的美洲大陆兴起了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墨西哥、海地等国相继独立,导致当时美洲白银产量大幅减少,引发了全球性的通货紧缩,输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当然也减少了。
世界经济的巨变给了清朝财政沉重一击。当时世界列强已经先后进入金本位的时代,也就是以黄金作为货币基础,特别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国,引领着世界金本位的潮流。这些国家拿到白银后,一个主要用途就是输送到还坚持银本位的清朝去,换购自己需要的茶叶、生丝、瓷器等产品。由于白银产量减少,这些国家手里没有了白银,因此向中国的采购就减少了,流入中国的白银自然也减少了。
清朝民众缺少白银来缴纳赋税,清朝国库中的白银收入大幅减少,但是支出并没有减少,于是清朝陷入了白银财政的危机,这个场景似曾相识,明朝末期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白银危机。这成为清朝走向衰落的经济原因。
积贫积弱的清朝迎面撞上了军事实力远超自己的英国、法国等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朝对外作战的噩梦一个接着一个发生。但是从列强的角度讲,这些“挥舞着刀剑做生意”的洋人其实并不想换掉清朝政府,他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做生意赚钱,而一个能够管理东方这片土地的清朝政府还是很有价值的。
真正要了清朝性命的是来自西方的思潮——民族国家的理念。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清朝在康熙时期就已经和沙俄打过交道,并签署了条约,这被认为是过去的朝贡体系向近代国家转变的标志之一。
随着清朝与外部世界不断打交道,特别是清朝后期屡战屡败的现实,让清朝不断转变对本国的看法。比如,清朝前期还是秉承了明朝的天朝上国思维,在外交文件中往往使用“天朝”来代表自己,即使到了道光皇帝前期,仍然以“天朝”自居。但是鸦片战争之后,外交文件中“天朝”字眼的使用次数开始减少,相应地,“中国”这样的称呼使用频率增加了。在对英国的外交文件中,还开始使用“大清国”这样的称呼,说明在现实面前,清朝越来越把自己看成世界万国中的一员。
学者统计,咸丰年间的外交史料《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了5次,到了光绪年间的《清季外交史料》中,“天朝”已经几乎不出现了,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或“中国”。
但是,清朝在越来越接受近代国家概念的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民族国家概念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列强高举各自的民族与国家的大旗,以团结本国民众,形成更强的竞争力,比如德意志民族和德国、法兰西民族和法国,诸如此类的观念风靡近代世界。这样的观念传入中国,清朝的麻烦就大了。
因为清朝的最高阶层统治者是满族人,而满族人在全国人口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原本清朝统治者通过“满蒙一家”“满汉一家”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同族群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可是在民族与国家的意识增强后,满族人之外的各个族群,尤其是汉族人觉得,本民族为什么要接受满族人的统治呢?这个国家应该是汉族人的国家,是时候该换掉满族统治者了。
边疆族群也抱有类似的想法。随着列强的势力从四周向清朝渗透,清朝后期,边疆地区相继出现了阿古柏事件、外蒙古独立运动等。这些事件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大趋势来说,正是近代全球民族国家思潮影响的结果。
清朝前期构建的“天下一家”的大好局面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朝政府垂死挣扎,尝试着“预备立宪”,通过分享部分权力的方式笼络已经与自己“离心离德的各族人民”。然而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太平天国和其他一些农民起义虽然没有掀翻变得虚弱的清朝,但极大地削弱了人数较少的满族统治者对全国的控制力,不论是钱还是枪,都已经脱离了满族人的控制。于是,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的时候,曾经纵马奔腾打下万里天下的清朝统治者竟然毫无抵抗能力,就在辛亥革命这样一次“低烈度”的革命中走向末路,和昔日元朝的土崩瓦解一样轻松。
历经两千年的文明整合,至清朝终于形成的天下一家的文明形态,在近代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就这样轻易地灰飞烟灭了吗?
当然没有。清朝虽然灭亡了,但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仍然在发挥自己的价值。文明的融合实属不易,一旦融合后,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推翻清朝的革命者发现,要想维持这个“新生国家”的统一,就不能完全照搬民族国家的概念,单纯地打造一个汉族人的国家,那只会让国家走向四分五裂。晚清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就大声疾呼:“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他所说的大民族主义,既包括了西方传来的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又继承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形成的超越族群、文化隔阂的“天下一统”的思想,更符合中华文明已经形成的融合局面的现实状况。
英雄所见略同,清末的革命者曾经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是一种明显的民族主义的口号,但是很快,当民国新生的时候,口号就转变为“五族共和”,强调中国境内的五大族群——汉、满、蒙、回、藏和谐相处,共建国家。再到后来,日本全面侵华,面对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状况,仁人志士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正好印证了梁启超呼吁的“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的主张。
从清末到民国短短的几十年间,虽然国家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但人们就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概念迅速地达成了共识。这不是因为人们迅速地学习了世界上新的思潮,而恰恰是因为人们固守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文明融合的成果。很多概念的名称看似新鲜,其实其内容实质早已经融入了草原与华夏、丛林与雪域的广大群众的头脑之中,早已经在历史上实践了数百年至甚上千年。
清朝被推翻了,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崩解,剪不断、理还乱达数千年之久的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终于化作人们心中共同的国家与民族认知。当古老的中国站在现代世界的大门口时,草与禾已天下一家,携手迈向天下大同。
从明朝中叶到清末近500年间,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持续上演分分合合的剧目,可是舞台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近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白银、火枪重塑了古老大陆上的政治、军事格局,美洲农作物改变了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经济格局。草的世界无可奈何花落去,清朝得以打造了继元朝大一统政权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政权,而且更上层楼,清朝的天下在文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越元朝,并稳定地维持了长达200多年。
这500年中,在此前数千年文明融合积淀的作用下,在更广泛的天下大势的影响下,中华文明迎来了成熟的清朝大一统政权模式,草与禾天下一家。然后,不管身处历史中的人们是喜是悲,天下大势冷漠地推动着清朝走向近代与现代,清朝的天下融入了世界,变成了“天下的清朝”,并导致了王朝的终结。而根植于人们内心的中华文明,继续前行,并未终结。
历史贴士·哥伦布与苗族女人的银饰
中国南方大山里的苗族女性以佩戴大量银饰而闻名,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苗族女性可能自古以来就有喜戴银饰的风俗习惯。但其实,没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苗族女性的华丽银饰。
明清时期,中国江南的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富庶起来的江南人家为了建造更气派的房屋,或者仅仅为了在冬季更加暖和,需要大量的木材。然而江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附近乃至周边地区的森林被过度砍伐,优质木材已经告罄。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木材,商人们带着赚到的美洲白银,深入中国西南的云贵川山区,这些新的木材产地往往位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流域的崇山峻岭之中,那里是包括苗族人在内的少数族群的聚居区,购买的木材从苗族人的山岭通过水路被运送到江南。历史学家在文献记载中观察到,在18世纪,木材商人的脚步遍布全国,有些木材要从原产地漂流千里运达目的地。
木材离开了苗族人的大山,美洲白银则留在了苗族村寨里。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不同,苗族村寨还处于较为自给自足的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他们知道白银是好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却较少使用白银。于是,他们把白银当成了权力、礼仪、艺术的材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或艺术品,而不是把白银当成货币来使用。当然了,把大量的白银穿戴在女性的身上,这本身也是一种储存财富的方式。
放眼18世纪的全球贸易网,清朝并不是很需要来自洋人的商品,所以洋人要获得中国商品,往往要用清朝的“官方货币”,即白银来购买,大量的美洲白银因此流入并沉淀在清朝境内。清朝和外部世界的这种贸易关系,其实也正是苗族村寨与江南的贸易关系的翻版:江南需要苗族村寨的木材,于是拿美洲白银来交换,这些白银流入苗寨,流到女性的身上,变成了服饰。就这样,哥伦布发现美洲所激发出来的白银洪流,有一部分的最终归宿竟然是中国西南山区的民族村寨。
这说明,即使在清朝中期,世界已然是一个经济整体,清朝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世界的影响。
蜜宠霸爱:厉少,你失宠了 天才萌宝:爹地超宠妻 前妻别跑:偏执慕总放肆宠 市场·情场·官场 小农女种田忙 面对秋阳 世家三代录 婚心动魄:我的神秘大boss 穿越梦境 夫人,总裁他罪不至死 重生九零之神医商女 守城使 重生:影后夫妇疯狂撒狗粮 盗墓笔记之尘封的记忆 沈再云夏顾雪重生鉴宝 神王殿 重生年代:胖厨娘的红火小日子 她切回满级大号了 凰谋天下 人在航海,开局艾尔沃特海战
超级浮空城是诸生浮屠精心创作的玄幻小说,笔趣阁实时更新超级浮空城最新章节并且提供无弹窗阅读,书友所发表的超级浮空城评论,并不代表笔趣阁赞同或者支持超级浮空城读者的观点。...
男女主是林落施肖墨寒的全文免费阅读小说是霸爱欢情总裁深夜忙。主要讲述了丈夫三年未归,回来时却把离婚协议书砸向她的面前,当她离开时候,他又...
看一个小小的列车员是如何登上权力颠峰的...
苏泽明本是江北市顶级大少,因为遭人暗算,公司倒闭,自己还患上了绝症,绝望之下,他去了海外求医,进入了药帝门,将医道和武道都修炼到了巅峰,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新一代‘药帝’!这一次,他强势归来,要让那些从前都高高在上,踩过他的人,都低下那头颅,尊他为帝!...
作者晓晓的经典小说医妃天下重生庶女很嚣张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据传,燕王周度,高冷矜贵,举世无双,是皇城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方梦蝶望着这个初次见面就强吻自己的男人高冷矜贵?举世无双?男人微微挑眉怎么,你有意见?...
他是个受尽屈辱的上门女婿,但没人知道,他也是首富家族的公子!...